杨雪芬荣获“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杨雪芬,一位执着于满族剪纸艺术的匠人,用手中的剪刀和彩纸,勾勒出民族文化的绚丽画卷。近日,杨雪芬凭借在满族剪纸领域的卓越贡献与精湛技艺,荣获“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。
1973年,杨雪芬出生于吉林的一个满族家庭。自幼,她便沉浸在浓郁的满族文化氛围之中。那时候,每逢节庆,家中长辈们便会围坐在一起,拿出彩纸和剪刀,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,不一会儿,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便呈现在眼前。窗花上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,墙花上威武霸气的神话人物,这些精美的剪纸作品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,深深吸引着年幼的杨雪芬。从那时起,一颗对剪纸艺术热爱的种子,便在她的心中悄然种下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杨雪芬对满族剪纸的喜爱愈发浓烈。她开始主动向家中长辈请教剪纸技艺,从最基础的折纸、画样,到复杂的剪刻技法,每一个步骤她都认真学习、反复练习。在学习过程中,杨雪芬逐渐了解到,满族剪纸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艺术,更是满族人民生活、信仰和情感的生动体现。它承载着满族的历史文化、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。
2005年,杨雪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——专职教授剪纸技艺。她深知,满族剪纸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。许多年轻人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了解甚少,愿意学习和传承的人更是寥寥无几。杨雪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剪纸,爱上这门艺术,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。
为了推广满族剪纸,杨雪芬走进学校、社区、企业,举办剪纸讲座和培训课程。在学校里,她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满族剪纸的历史和文化,手把手地教他们剪纸技巧。看着孩子们从最初的笨拙到逐渐熟练,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剪纸作品,杨雪芬感到无比欣慰。她知道,这些孩子们就是满族剪纸未来的希望。在社区和企业,杨雪芬的剪纸课程同样受到了广泛欢迎。许多成年人通过学习剪纸,不仅掌握了一项新技能,还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,缓解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。
除了在教学领域的辛勤耕耘,杨雪芬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,让满族剪纸走进大众视野。各种暖场活动、生日宴、房地产活动、单位年会、庙会等场合,都能看到她的身影。在暖场活动中,杨雪芬现场展示剪纸技艺,灵巧的剪刀在彩纸上穿梭,片刻间,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或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朵便跃然纸上,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,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。在生日宴上,她会根据寿星的喜好和特点,创作出个性化的剪纸作品作为礼物,寓意美好,深受大家喜爱。
在房地产活动中,杨雪芬将满族剪纸与现代建筑元素相结合,创作出一系列别具一格的作品,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美,为楼盘宣传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。单位年会上,她组织员工们一起参与剪纸活动,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大型剪纸作品,既增强了员工之间的凝聚力,又让大家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。庙会上,杨雪芬的剪纸摊位更是热闹非凡,她的作品题材丰富、风格多样,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,又有反映现代生活的创新之作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购买和欣赏。
此外,她还不断探索创新,尝试将满族剪纸与现代设计、文创产品相结合,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剪纸衍生品,如剪纸书签、剪纸明信片、剪纸装饰画等。这些产品一经推出,便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,不仅为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,也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产品了解和喜爱上了满族剪纸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杨雪芬计划进一步扩大满族剪纸的传播范围,与更多的学校、社区和企业合作,建立满族剪纸传承基地,为传承和弘扬满族剪纸文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。此外,杨雪芬还希望能够深入挖掘满族剪纸的文化内涵,创作更多反映满族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优秀作品,让满族剪纸走向世界,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