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家居资讯

张玉芳荣获拾遗传承“传统刺绣(老绣)收藏与修复创新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
张玉芳荣获拾遗传承“传统刺绣(老绣)收藏与修复创新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
近期,凭借十余年在非遗老绣领域的深耕细作,张玉芳荣获拾遗传承“传统刺绣(老绣)收藏与修复创新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,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技艺的高度认可,更是对非遗文化活化传承之路的有力见证。

张玉芳与老绣的邂逅,源于一次偶然。十余年前,在一堆蒙尘的旧物中,一块清代老绣残片吸引了她的目光。那细腻的针法、鲜活的色彩,即便历经百年沧桑,依然难掩匠心神韵。“当时就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,”张玉芳回忆起初次见到老绣的场景,眼中仍闪烁着激动的光芒,“我忍不住想,这样精美的技艺不能就这样被遗忘。”

彼时的张玉芳对刺绣技艺一无所知,为了探寻老绣背后的奥秘,她踏上了艰难的自学之路。没有专业导师指导,她就泡在图书馆查阅《中国刺绣史》《丝绣笔记》等古籍文献,从基础的针法辨识开始,逐一梳理四大名绣的技艺特点;没有实践样本,她就走遍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、非遗工坊,收集残破的老绣片,反复观察揣摩;为了掌握丝线特性,她甚至专门学习缫丝工艺,了解不同朝代丝线的材质差异。

随着技艺的日益精湛,张玉芳的收藏也逐渐系统化。如今,她收藏了各类非遗老绣珍品,涵盖清代老绣官绣、四大名绣以及民俗刺绣和四大织锦,数量颇丰。

在她的收藏中,官绣作品尤为珍贵。张玉芳介绍道,官绣作为古代宫廷专用刺绣,工艺严苛,用料考究,如今完整保存下来的作品已寥寥无几。

四大名绣的藏品则展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。民俗刺绣藏品同样丰富多彩,包括虎头鞋、肚兜、帐幔等生活用品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而四大织锦中的云锦、蜀锦、宋锦、壮锦藏品,则展现了丝织与刺绣结合的独特魅力。

“修复老绣,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良心活。”这是张玉芳常说的一句话。在她看来,老绣修复的核心是“修旧如旧”,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严谨细致,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。

老绣修复的流程极为复杂,首先需要进行病害诊断,通过放大镜观察、材质检测等方式,确定绣片的破损程度、丝线老化情况、污染物类型等。随后,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修复方案,选择与原始材质一致的丝线、底料。为了找到匹配的丝线,张玉芳常常亲自动手染线,反复调试颜色,直到与老绣的色调完全一致。

修复过程中,最考验耐心的是针法复刻。不同朝代、不同地域的刺绣针法各具特色,如清代官绣的盘金绣、苏绣的虚实针、粤绣的钉金绣等,都需要精准复刻。张玉芳凭借多年的经验,能准确判断每一种针法的操作技巧,甚至能通过丝线的走向还原古代绣娘的操作习惯。在修复一块破损的民俗刺绣帐幔时,由于部分纹样缺失,她查阅了大量同期的民俗资料,结合当地的文化习俗,合理补全了纹样,既保持了整体的协调性,又不违背历史原貌。

“保护不是束之高阁,传承需要与时俱进。”在坚守修复技艺的同时,张玉芳始终思考着老绣的活化之路。她发现,传统老绣虽然精美,但与现代生活的契合度不高,难以被年轻人接受。为此,她大胆尝试将老绣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,进行创新设计。

她的创新作品涵盖了饰品、装饰画、服装等多个品类。在饰品设计中,她将小巧的老绣片与银饰、珍珠等材质结合,打造出发夹、项链、手链、戒指等精致饰品。一款镶嵌着民国绣片的发夹,以淡雅的兰花纹样为主体,搭配复古的金属配件,一经推出就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;她设计的老绣包包,则采用较大的老绣片作为包身主体,搭配简约的皮质配件,既保留了老绣的韵味,又兼顾了实用性。

从偶然邂逅到终身坚守,从自学成才到行业标杆,张玉芳用十余年的时光,与老绣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她以针为笔,以线为墨,在修复中延续历史,在创新中书写未来,让古老的刺绣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。正如她所说:“每一块老绣片都承载着一段历史,我的使命就是让这些历史不被遗忘,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。”

关于作者: admin2

热门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